全省125个整治项目吸引社会投资211亿元
- 编辑:admin -全省125个整治项目吸引社会投资211亿元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胜,信高双武、李浩阳)11月1日从相关会议上获悉,全省125个土地整治项目已吸引社会投资211亿元,社会力量正在成为湖北综合国土的重要支撑。
201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地综合治理政策以来,各地将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倍增、强县工程、种植土壤保护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修复项目,已成为湖北独有。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211亿元,累计培育工业产权287个,实现了合作共赢。n 对于所有各方。
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长投集团等参与。同时,引导联合投资集团与8家国有企业、2家金融机构建立产业联盟,推动与116家投资主体签约。
我省还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激发社会投资热情:允许投资主体直接开发利用填海土地和国有建设;允许不超过恢复面积3%的土地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产业;投资者按比例获得农场占用和增减配额;恢复的森林和水域可优先办理林权、水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行动。
荆楚大地的绿色演变
湖北省土地综合整治记录
崇湖盆地型土壤综合整治取得丰收。
阳城市阳河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下王片区新增耕地121公顷。
2025年湖北省土地综合治理服务支点建设现场交流暨业务培训会。宜昌鸭雀岭土地综合整治后,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些品牌农产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驻足品尝。
第二批十大土地综合整治案例在2025年湖北土地综合整治服务支点建设现场交流暨业务培训会上发布。
深秋的鄂北山野,收割机的轰鸣声已经停息,新一轮的土地巩固化已经开始。在沙洋县神机镇,集体高标准农场连绵不断。田野、道路相连、运河相连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巴掌田”和“补丁田”的集中地区。
“以前,拖拉机一转,就要翻土好几次。现在好了,一道坎可以从头推到尾了!”在田间忙碌的种粮大户王建国一边擦着汗一边说道。他身后的6500公顷耕地经过全面整治,成为全省最大的联合高标准农场之一。
这样的变化正在荆楚的山水林田湖草中悄然发生。截至目前,全省已实施改造项目125个,建设规模1301万公顷,完成投资284亿元。国土重塑的深刻变化和空间正在荆楚发生。
破局:从“千疮百孔”到系统化管理
“珠湖湖给梅格的记忆是完全不同的。”站在孝感珠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景台上,70岁的居民周子桥感慨万千。几年前,这里聚集了10多家小型电子工厂和养殖场。污水直接排入湖中,空气中常年弥漫着美妙的气味。
开局点来自于人的“强脉”。关闭搬迁8家企业、50家养殖场,拆除违建水坝,修复河道236公里,恢复湿地5000公顷……一连串重击,曾一度被破坏的土地卷土重来。如今,这片占地 3,248 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栖息着 272 种水鸟,每年吸引超过 20 万游客。超过30,000公顷的Z呼呼糯米支撑孝感黄酒产业超过60亿元。
“生态变好了,游客也多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了。”在湿地旁边经营农家乐的刘老板笑着说道。他的店面从原来的三桌扩大到现在可以容纳200人同时就餐。
宜昌玛瑙河流域的治理则另辟蹊径。当地政府改变“全流域+流域”的管理模式,正在对全流域进行整体规划。 “我们不仅仅是控水,而是统筹推进‘田、水、路、林、业、村’的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水循环规划+小水管理”和“F+EPC+O”全生命周期运营模式,流域耕地破碎化率——保护流域也是Schelvelity带来的三岔河治理之光。吃的,还有玛瑙河的“洋柑”、“一品公”等特色品牌。
咸安区退耕还林试点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部门协调,实现了政策互通、数据共享、互认。这一创新做法还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重点报道。
月口镇转变为天门市更是令人惊叹。污染严重的南湖养鱼场成为AAA级生态湿地公园,实现了“污水变清水、荒塘变秀美”的显著成效。同时布局中小学科研基地和物流仓储,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自2019年成为继浙江之后全国第二个以省政府名义发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省份全面提升,共组织实施项目125个。评选5个项目为部典型案例,并在自然资源部6次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湖北探索产生的“12345”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即:锚定“一个定位”(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划推进)、“两个机制”融合(自然资源“两统一”、空间管理)、“三个机制”(“政银企”合作机制、“省市县”一体化推进机制、“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类型纠错”(农文旅融合、工业园区型、水管理型、产业引导型),建立“五大体系”(闭环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理论研究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总体政策整合体系),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
创新:从单打独斗到齐心协力
全球调整需要真正的资金投入。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湖北探索出独特的“政银企”合作机制。
“这种模式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推动工业园区改造的项目经理李伟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负责的项目通过“政府引导、银行担保资金、企业管建”的运营模式,成功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有了资金的保障,项目进度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通过这一创新机制,全省共吸引了21.1个议案社会资本投入20亿元,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191亿元。资金的流入为改造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正在试点另一种现代模式。 “政府授权+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这里被克服。 “我们流转3000公顷耕地,开展‘水稻+渔业’、‘水稻+虾’生态养殖,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成功实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优势互补。
在体制机制上,湖北建立了“省负总责、市管、县落实”的三级协调体系。 “它就像一个精密的传递系统,确保各种政策指令能够正确地传递到基层。”相关人士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对比。
原住民如何感受变化是“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落实?在孝昌县小河镇,村民自愿组成的管理小组每天都会巡查修复现场。 “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当然要我们亲自参与建设。”村代表老张说。村民们通过投入工作、参与管理,真正成为了改造工作的主人。这里,改造耕地5000余公顷,修复废弃矿山1353.3公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探索:从千篇一律到因地制宜
湖北地形复杂,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如何避免“一刀切”并找到独特的修正路径?
答案就在宣恩县山川河流。依托“仙山贡水·浪漫玄恩”文化旅游品牌,当地将深度融入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 “我们不仅进行土地整合,还将每个项目打造成为一个壮观的地方。”文旅局负责人表示,通过连接仙山贡水、石狮关两个4A级景区,开发东门关健康旅游区,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和森林花海,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荆州市八岭汉镇则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当地以巴陵汉国家森林公园和楚文化资源为基础,整合铜陵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等旅游景点,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城郊乡村休闲旅游带。 “通过把乡村带入集体商业建设推向市场,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再加上土地元素的支持。 “镇长说道。
麻城市的战略展示了产业发展的深度。当地依托“中国菊花之乡”的产业基础,构建了“研究、种植、欣赏、生产、销售”完整的菊花产业链。 “从种植到加工,从观赏到销售,我们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朵菊花的价值。”该产业园负责人表示。建成菊花博物馆和自动化加工厂,开发出十大系列产品。目前,菊花产业已辐射5个乡镇1.2万名菊农,带动2100多户脱贫,亩均增收1200元。
探索故城县城关镇同样值得称道。依托当地依托资源禀赋,打造老君山樱花谷、君山药谷等特色节点,开发林下中药材3000余公顷,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古城模式”。
据统计,通过实施不同的大区整治策略,全省已成功培育出287个产业特色,形成了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区升级改造、水利治理、产业引导等特色整治模式。
追求:从“中部第一”到“全国示范”
“围绕支点,聚焦七大战略,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问题。”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消息人士称,面对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湖北正在谋划新一轮现代化崩溃。 “十五五”规划紧紧围绕“空间优化、产业引进、城市融合”的目标,以乡村更新、耕地保护、产业集群、城市更新为目标。 ,融合文化旅游、生态修复等重点活动,科学划定整治区域,制定多样化整治策略,力争“十五五”末实现共同示范区300个,实现整治区域人工用地布局更加集中、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土地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组织推进高标准农场建设、农田水网支撑和耕地保护油品质量提升工程,探索实施“多领域融合”和“林业替代”,创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点;聚焦先进制造业空间优化,分类分散工业用地和低效工矿用地利用,推动功能置换、复合利用和园区整合优化,打造产业协调发展区;聚焦城市提升和品质提升,以城中村、厂区等重点区域为重点,开展低效土地整治再生,推动生活空间品质升级,打造可行的人居区模式。着力激活文旅资源,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自然景观资源,推动“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协同,加强荆楚麦粒肿管控乐,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地。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矿山一体化保护修复,综合运用各项扶持政策,实现“一石多益”,打造生态安全屏障区。
制定了未来改进计划:在农场保护方面,推进高标准农场建设和“多领域融合”;在产业空间优化方面,重点抓好分散工业用地分类;城市更新领域,重点抓好城中村、老厂区改造;在与文化、旅游融合的规则上,加强完善荆楚景观管控;水管理方面,山水林田湖草草原综合保护修复已实现。
资本保障制度也进行了修订升级。湖北正在努力构建“金融+社会资本+专项债券+基金+产业收益”的不同投资机制,将工业产业项目、土地增值、指标交易等融为一体,形成资金池,形成“投资-增值-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最引人注目的是积极探索“土地整理+土地储备”环节的变革机制。通过打通地图资源“更新、存储、供应”全链条,可以让不良资源“活起来”,实现资源所有权和资产资本化的转变。
秋意渐浓的荆楚大地上,聚落的增加仍在继续。从江汉平原到鄂西山区,从工业园区到田野,这场关系未来的绿色革命正在深入推进。y。新增耕地流转27.24万公顷,流转建设用地2.05万公顷。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土地空间格局的深度重塑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持续激活。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我们要用这一代人的努力,为后人留下更加美丽的山河、更加肥沃的土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们用智慧和汗水不断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篇章,为全国类似地区的改革发展贡献了越来越多的“湖北智慧”和“湖北方案”。
从试点示范到区域推进,从“中部首创”到“全国示范”,湖北土地综合治理之路越走越宽、越走稳。
我省公布第二批十强企业区域内土地综合管理案例众多
在11月1日刚刚结束的2025年湖北综合土地整治服务支点建设现场交流暨业务培训会上,全省第二批十强剩余综合整治案件已揭晓,分别是:
宜昌市玛瑙河流域项目:创新“全流域+流域”跨县提升路径,以“大流域规划+小流域管理”和“F+EPC+O”全生命周期运营模式推进子项目建设,打造“健康、美丽、幸福的玛瑙河”流域生态经济区。
天门市月口镇项目:将污染严重的南湖渔场改造成AAA级生态湿地公园,实现“污水生产成清水基地、景区基地湖泊”,同步推进中小学科研基地物流仓储,推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向加强。
沙洋县神集镇项目:以耕地破碎化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建设集中对比高标准农田6500公顷,荒山荒坡、废弃坑塘变耕地。引入合作社来促进智慧农业。随着集体商业建筑入市政策的实施,现有建设用地得到了盘活。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集体商业建设用地入市典型案例;
通城县大坪乡项目:聚焦农田分散、土地建设效率低下等痛点,“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数量提升”以“质量”为主体,一方面优化永久主农场布局,保持农场红度,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开发和“旱改水”,解决全县耕地平衡指标紧的问题。在保证耕地功能的前提下,科学盘活土地资源,为中国传统工业企业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实现“耕地保护”与“耕地保护”与“耕地保护”协调推进。 “产业强化”。
宣恩县竹山镇项目:依托“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文化旅游品牌,连接仙山贡水、石室关两个4A级景区的辐射效应,发展东门关养生康养旅游,打造“一城两通”的高端民宿集群和花海花海民宿IP。
巴陵山镇项目荆州市荆州区项目:以巴陵汉国家森林公园和楚文化资源为基础,整合铜陵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等旅游景点,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城郊乡村休闲旅游带。将通过农村集体商业用地建设入市,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土地要素注入支撑。
孝昌县小河镇项目:以“人为主体、微整治、实治”推进全区整治,完成5000多公顷耕地升级改造,以“深绿化、慢征地、平开发”修复废弃矿山1353.3公顷,激活群众参与,同步开展“微整治”,集中村庄、缴费人,促进群众从“我要变”到“我要变”,实现村湾风貌双向提升以及人民获益感;
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项目:创新“政府授权+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负责建设运营全过程,流转3000亩耕地开展“水稻+渔业”“水稻+虾”生态种植,规划共享菜园等业态,动员村民投入劳动力,带动村民增收。
麻城市黄土岗镇项目:依托“中国菊花之乡”品牌,打造“研、育、赏、产、销”菊花全链条,玛格塔约贫困群众亩均增收1200元;
故城县城关镇项目:依托区域资源禀赋,打造老君山樱花谷、君山药区等特色节点开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余公顷,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县城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县县复县、地区复县提供“古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