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游历|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
- 编辑:admin -东湖游历|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
长江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文物、思想和文化的变迁是长江两岸永恒持续的过程。
刘汉军
【阅读总结】
■ 永恒的民族之根,永恒的江河,长江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文化创新,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强劲动力。
■ 长江文化绚丽多彩,团结共享,符号美丽,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创造力、活力、传承性、团结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力量,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坚强有力的重要支撑。
世界十大河流中,中国有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也发源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山北坡的狮泉河。四大文明古国诞生于潮湿的河流,但唯一延续至今并以民族形式存在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文明必须保卫,保卫需要力量。
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洪水中,苏美尔人发明了青铜器和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在2.25米高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刻下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律——《汉谟拉比法典》。然而,在饱受战争创伤的今天,在伊拉克,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古巴比伦人的后裔;诞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历经31个王朝、30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金字塔、木乃伊等文明高峰。然而,今天的埃及人民是阿拉伯人,埃及的文化是阿拉伯的。钍埃及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今天的埃及人看不懂8000年前的象形文字,也看不懂5000年前法老的咒语。今天的埃及没有人敢说他们是古埃及人的后裔;看看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距今大约四五千年了。它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创造了象形文字和青铜技术。但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人和雅利安人征服。战争的尘埃抹杀了这个曾经辉煌的文明。 1922 年左右,旁遮普邦(现在的巴基斯坦)并未发现该文字,但哈拉帕文字尚未被破译。上述三大文明古国的命运告诉我们,巅峰可能崩塌,辉煌终将消失;何时并不意味着永恒,历史悠久并不意味着永恒;文明具有创造力,但缺乏自然活力。
文化的破坏文明的存在和毁灭既有内部结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延续必须建立在经济、政治、思想、能源、环境的支撑之上。王朝的覆灭、民族的灭亡、制度的崩溃、经济的崩溃、生态的破坏、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乱,是文化剧变、文明变迁的主要原因。文明必须保卫,保卫需要力量。由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原始文明的多样性所形成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始终存在于国家体系、社会生活和社会之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诗经》、《楚辞》到历代诗词歌赋,人们通过文学传承文化。思想、口口相传和充满激情的写作。今天的中国孩子,能认出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能背诵2500多年前的《论语》《道德经》,认出2000多年前留在青藏高原上的秦代“昆仑石刻”,古老的展示了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当西班牙人摧毁了南美洲的丛林,杀死了所有掌握玛雅象形文字的祭司时,人民中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些字符,玛雅文明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可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力量。
天天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创新求变是长江的行为
中华民族是在黄河的共同哺育下成长起来的ver 和长江。人类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发展了悠久的文明。
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长江两岸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演化史、生物演化史、人类文化史的信息密码。从腊玛古猿、南方古猿到能人、智人、现代人,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生活在这里。他们开凿了古代长江流域的第一块土地,打磨了开长江的第一把石斧,为我们今天开辟了第一个生活空间。长江流域的先民不仅耕耘着他们的生存家园,而且还开辟了文化之地,创造了文明形态。
文物、思想和文化的创新对于长江两岸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走同一条“长江”两次。每天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长江的行为举止标新立异,推陈出新。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而清晰的关于中华民族祖先活动的信息。它将链条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延伸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几千年的稻作文明沿着河流传播、绽放,呈现出“风吹稻谷,两岸花香”的农耕景象。
从河姆渡遗址的“朝日二鸟”、良渚遗址的玉鸟、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太阳鸟、金沙遗址的太阳鸟、楚文化的“九头鸟”到楚辞中的凤凰形象,长江流域的先民们都以鸟为对象。 图腾,崇拜太阳,渴望的光明没有受到干扰。这是信念的标志性的、持续的和持久的遗产,我想法和概念。长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强劲动力。
万水千山同源,这不仅是长江的地形特征,也是长江的文化遗产。长江流域山势、地貌、水势复杂多变。兼顾高低层次,贯通西、东、中。从三江源区崛起的冰山、三峡地区的高峡,到三角洲地区连接海与海、河与海连为一体的春泉。地理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灌输了文化多样性。长江是历史的长河。在长江流域,居住着三苗、白蒲、白越、白曼、白夷、古蜀,以及古滇国、羌藏、巴蜀、楚国。英东、吴越等古代民族或部落,许多朝代、方国、诸侯、割据势力都曾建立过分会和政府。长江沿岸,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些都是历史人物。叶适、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主张的创始人在这里绽放了他们的思想或留下了不可思议的光芒;长江是一部文学长卷,其中有屈原、宋玉、阮籍、陶渊明、郦道远、陆兆麟、王勃、杨炯、张若虚、崔浩、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苏东坡、岳飞、徐霞客等。 历代诗人、文学圣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精彩辉煌的诗篇。长江文化绚丽多彩,具有统一、共享的符号和美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园林。
南北二元结构河流文化和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明显而独特的优势。
与世界其他河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个显着而独特的优势是,它拥有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资源和两种文化体系,并相互形成竞争和耦合。地理上的“南江北河”、“南燕北黄”等,这种结构不仅创造了中国的财富和各种文明,也让两种文明互动互补,获得自生动力。同时,江河相通,南北互助,给了中华文明广阔而深入的生长空间和回旋余地。 三大文明古国都没有。尽管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也两条河流、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洲人等只在美索不达米亚创造了一种文明。
历史证明,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历来相互启发、相互结合。对抗也是交流,战斗也有夹杂。从古代炎黄之战、炎黄涿鹿之战、尧、舜、禹征三苗,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征伐夷、狄、戎;从商代建立盘龙城,到周代躲避“汉阳妃”,再到争夺隋灶走廊、金道西行,战争是常态,也是融合的另一种方式。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东汉末年三国之战阿斯蒂;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的“五荒之乱”到司马睿的“南行”(公元318年4月)东晋的建立,到隋朝从唐代的“安史之乱”(公元75里)黄河流域大批人南迁长江流域盆地,直到 梁、唐、金、汉、周五朝。十国相继出现,南北分裂;从宋、辽、金、西夏对峙,到金兵渡黄河灭北宋,战场从黄河以北扩大到长江以南。 。来自太平天国 反清起义横扫长江,捻军横扫长江以北和黄河流域,到1911年革命首先在长江沿岸爆发。长江流域,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等等。长江、黄河都是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出文化大戏。
长江和黄河文化共同孕育了中国革命。 “南陈北黎”与建党会合,“红船”从江南起航,红军在长江中游建立,长征从长江流域出发,一直到黄河之滨的陕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两大体系具有很强的互补、互救、共生能力。当一种文化遭遇危机时,另一种文化立即做出反应,通过时间、空间、地域的变换创造活力。中华文明由此浴火重生,继续发扬光大。维持普遍的存在和最终的成功。当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制造“1月28日事变”、“8月13日事变”,制造南京大屠杀,搬到九江、武汉、宜昌企图“速决”、“灭亡中国”时,长江告急,黄河响应。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晋冀鲁豫路军建立山西根据地,新四军进行抗日斗争。 《长江船夫歌》与《黄河大合唱》组合唱响了中华民族最强音,保卫黄河、保卫长江、保卫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号召、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文化号角。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与死亡抗争,也使中华文明得以生存并扭转危机。黄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流域共存、形成合力,长河文明由此成为更加坚强的“合金体”、更加坚强的统一体。六大洲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九个国家有着相同的共同点。如今,长江流域各族人民喝着同样的江水,唱着同一首歌,形成了中华大家庭、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长江流域文化的统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百川东流入海,百川汇成同源。长江的丰富和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团结提供了坚强的统一体。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创造力、活力、传承、统一,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力量,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强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者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学习强国》原主编)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